123

规矩·延伸——全国高校书法硕士、博士研究生作品交流展(2009-10-21)

2009-10-21 00:00:00

详细信息……

展览名称:

规矩·延伸——全国高校书法硕士、博士研究生作品交流展

开幕时间:

2009年10月21日

展览时间:

2009年10月21日 至 2009年11月4日

展览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3号展厅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室

承办协办:

前 言:

前 言

把书法当成艺术专业在高校进行学科性的教学与科研是近年来的事情。最早这样想并想打算这样做的人是潘天寿,时间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但因为十年动乱,被搁置。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由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把潘先生的遗愿变成了现实。“一花引来万花春”,随后,中国高校开办书法专业则如雨后春笋。

然而,当书法有了学科的性质,理当就应该有某些规范性的学术要求。但是照中国当下的情况看,各高校的书法教学基本上是因地制宜,是一种自由化程度很高的办学状态。书法本体意义上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有哪些?学科性意义上的书法教学和研究的主体部分是什么?书法教学和研究当中有关艺术和文化的两大内容如何构成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如何形成体系等,都没有权威的学术规范可依。其原因当然是十分简明——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学术权威的时代,所以——百花齐放。

但是,艺术和艺术学科还是应该有所区别。要进行书法的教学和科研,如果长期缺少某些学科性的规范要求,也不是好事情。照我的理解,这些学术规范起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造型意识的,讲求视觉审美,包括形态、结构、空间、美感趣味等艺术表现的意义。二是需要有古文字学的若干内容,既知字之美,亦知字之源。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三是古之书法曾与古之诗文有密切的联系。但处在现当代社会,诗词格律不一定要十分懂,但应当把书法的研究与文献学、艺术史学、书法史学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书法的教学与研究如果能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书法教学与研究的体系和规范就会逐步形成。那么,单一追求书写效果,或以参加全国书法展为功利导向的偏颇就会有所改善,书法的教学与研究也就变得名符其实。

鉴于上述的认识和想法,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室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了“全国高校书法硕士、博士研究生作品交流展”,策展工作主要由吴晓懿君(广州美术学院硕士毕业生、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生)负责完成。

对策展人约请的参展稿件,主办方仅在数量上有所调整,没有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选。因为此次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把各个不同地区、学校的作品并置观摩,互相提示,以促进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完全是学术交流的意义。

此外,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室已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研究室商订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学术合作,故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并与全国其它书法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起更多的联系。

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 王 见

2009年10月10日

--------------------------------------------------------------------

策展说明

本次展出全国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书法作品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艺术院校充满艺术表现力的书法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自于综合性大学带有文人气息的书法作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办学理理念和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注重书法的本体研究,倡导艺术创新机制,要求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比肩并进。综合性大学则具有跨学科和学理性强的研究优势,并将书法研究辅之一定的“创新性艺术实践”。

风起云涌,更迭纷呈的展览,是这个时代赋予书法的霓裳,同时也给人带来种种的挑战与困扰、诱惑与思虑。这种“充满希望与喧嚣的窘境”,对即将成为未来书坛的“良心”与“脊梁”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获得一个“需要冷静与理智”的契机。

目前“书协制造”的展览,并不强调“专业性”和“文化性”,比拼的是书写的“工艺性”,简单停留在纸张笔墨运用的技巧上,不断剥夺书法文化丰厚的历史沉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把展览视为书法发展唯一途径的做法是有所偏颇的,进行书法本体研究才是书法发展的恒动力。随着近年书法教育发展的不断升温使冰封已久的“书法研究”之门豁然而开,这为深入探讨书法 “规矩与延伸”提供了可能性,是建设和完善书法学科的必由之路。在高等院校从事书法教育与研究人员所举行的书法活动,应建立在艺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书法学科添砖加瓦,而不是在“展览的沙滩”上插上一面旗子。

学术研究和艺术创新是构建书法学科的经纬,学术研究又是艺术创新的基础。传统书学的研究囿于对二王系统经典的解读,主要停滞在对笔法、章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探讨。现代学科意义的书法学除了进行本体研究之外,还向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学、中国画学、历史文献学、艺术学等领域延伸,引发许多新的问题亟待深入探究。其发展最缺乏的是利用现代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新活动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参展作者。作为担负着理论研究和艺术探索重任的书法专业研究生,应摒弃被“重技轻道”的展览活动所缭绕,将要集中精力解决诸多的学术命题。譬如:对书法源头古文字的研究。龟甲金石铭文的铸刻问题。出土简帛材料的书写性问题。战国古玺、封泥、陶文对篆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秦汉时期的文字隶变问题。为何书法可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魏晋南北朝书法与文学作品的关联,书写性与抒情性结合的问题。隋唐科举以书取士之后如何使书法变为一门显学?宋代书法怎样推动文人画的发展?明代书法有关人品与书品的讨论。清代书坛南帖北碑之争的问题。近现代书法如何受美术思潮的影响?等等……

由此可见展览是书法学的“小技”,学术研究乃是推进书法学发展的“大道”。这次联系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举办艺术交流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共同合作研究新的课题与建设书法学科提供一个可能。

吴晓懿于中山大学

2009年10月15日

艺术家介绍:

作品欣赏:(点击进入展品页面)

展览周边:

上一条:天合——谭天油画作品展(2009-11-11) 下一条:黄河2009——东学西游·第三届留学回国艺术家学术邀请展(2009-10-21)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