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间(2009-12-31)

2009-12-31 00:00:00

详细信息……

展览名称: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间

开幕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下午15:00

展览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至 2010年1月17日

展览地点:

1号展厅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协办: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前 言:

跳出专业看专业

——关于《当代:在艺术与设计间》教学研究课题展

冯峰和黄小鹏这两位在“行政”上分属美术和设计学科的教师,去年共同筹划了一项“三年教学研究课题”——在“艺术与设计”及“技艺与介质”的交叉点上,寻找使两个学科共同受益的有关“认知能力”与“创意能力”训练的路径。一年来,两人围绕此课题,在教学实践,创作实验以及理论研讨等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其路径的别致,行为的生动以及研究价值和有效性等,受到了师生们和业界的持续关注。

这次的展览,属其“三年课题”的“阶段汇报”性质。

关于参展作者的结构——冯黄二位各携两名(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同时邀请对本课题有较高认同度,并一直关注和实验着相关内容的陈侗老师,共同形成“(1+2)+(1+2)+1”的“7人作者组”;

关于参展作品的结构——“ 7件(套)作品群”。

其中:

冯峰师生三人的作品,基本可划归为“阳光下的日常视知觉实体”,属“有距离且逼真” 的片断或准生活场景;

黄小鹏师生三人的作品,则应划归为“光电下的非常视知觉虚体”,属“被忽视的科技(或准科技)”之社会或精神场景;

陈侗作品则介于上述“两路师徒作品”之间:其物理介质令人熟悉——怎么看怎么“东方”:“源于生活”触手可及且“很物质”,故与冯峰师生的作品相关;其视觉图象则倍感陌生——怎么看怎么“西方”:“疑似科技”,“神秘潜伏”,“深不可测”且“不物质”,故与黄小鹏师生的作品相关。另,陈侗作品的“修长姿态”,也似乎可在冯、黄两组作品间形成天然的连接。

由于是有关“教学研究课题”的呈现,故展示的每件作品均有一段“导读文字”相伴。这类“图文并茂”方式,把“阅读”从“用手掌控”放大到“用身姿调节”,其与出展作品的品相还算是相辅相成。

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再接再厉的道路上,尤需从“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寻找新的“解题”路径。

“人造”的丰富物质和密集科技,已经比人类更主观,比自然更强势。它给人类带来便利与幸福的同时,客观上亦在“胁迫”人的认知角度和“绑架”人的认知方式:

曾几何时,启发人类认知能力的“类型化”与“间接经验”,似已悄然转换了认知的主客体秩序。于是,“现代人”认知的螃蟹已为“红色”;“现代人”认知的猪肉成为“与冰柜和保鲜膜联动”的块状立方体;因“教育”和“程式化”的作用,《鸭与兔》之间在形象上的差异,似乎已不再取决于各自的物种进化,而由“类人型”描绘取而代之;

《门扇》因(使用状态的)“合理”而无足轻重或令人视而不见,只有消解它“守护”与“开闭”的功能,并呈“多体休眠”(犹如此展览中)的状态时,人们才“头一次”注意到其“因倾斜而暴露的其它表面”,“头一次”注意到它居然如此笨重,难以撼动;

《冷冻食品》的超常尺度呈现,亦令观者倍感生疏和震惊:肉类的“农转工”过程,几乎等同于从“自然生长”到“化学制造”,等同于将“胃”转换为“收集与降解”化学物质的“处理器”。同样,“条形码”的理性精准,令人忘却对食品原本价值的“计较”;“含量表”的详尽齐备,亦让人对“进口货”的辨别权重本末倒置。

60多年前的安迪沃霍尔曾以“被版画”的图象为介质,另类而鲜活地揭示着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复制”。 60年来,由“复制”带来的便利在惠及全球各个角落,成为当代最具社会学意义之“下意识”的同时,亦悄然地催人忘却延续物质世界的更重要介质(或条件),那就是“时间”。 “被消解”的时间反过来遮盖“复制”的瘕疵,多次复制所累积的“衰减”,亦因时间的“最小化”而令人难以分辨甚至根本无暇分辨——面对黄小鹏的《复制》,如果拿出些许的耐心,例如在作品前停留“两分钟”,静心地审视屏幕(载体)上的影像(作品),我们定会为因时间呈现的(有关复制的)“差错”和“衰减”而震惊。

《霓虹光》作为消费社会中有关“价值分裂”的最重要符号表征之一,当散发光芒时其形色饱满,血脉喷张;当沉静休眠时其形同骷骸,满目疮痍。这极度分裂的两重性固然“很物质”,但也因“昼伏夜起”的“时间介入”,而平添千般的“非物质”。

《小梦》不小,在“中国”的人工湖中作“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实验,事件本身就“道理上应该,实际上不妥”。“岁月留痕”是托斯卡纳的肌肤和精髓,而“人定胜天”的人工湖未经“时间”是难以“托斯卡纳化”的。当然,卡拉OK应属“理论上平庸,实际上人性”,故也恰好“朴素地”间隔先前的“不妥”,并“惊艳地”混搭出“很不规范”的替代物,即“梦”。

琳琅满目的厨房设备总是“使用”少,“打理”多。例如榨汁机豆浆机咖啡机等;精美的包装和“被包装”的内核,总是价值倒挂,中看不中用。例如贺卡月饼保健品等。细致而正确的“说明书”总是“阅读”不如“直接试用”,例如手机家电会议日程表旅游导览册等。——看陈侗的作品,其介质(东方式长卷)的“通常性”和图象的“潜伏性”等,想必会令大多数观众一头雾水:人们怎么也难以将其和《电话簿黄页》联系在一起。这类“弱诉求”与“强介质”关系的“颠倒配”和“混乱配”现象,其实既存在于看似生机勃勃的消费环境里,亦根深蒂固潜伏于“艺术与设计”的现有系统中。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之间》展,作为该课题研究小组“三年计划”中的阶段性面貌,其价值在于研究者们试着走出现有的范围,试着搭建介于艺术与设计间的“中性”语境,与时俱进地面对两学科均需面对的消费社会和科技平台,较客观地梳理既有专业认知方法与行为方式,以便找寻有利于教学与创作的新的界面。

“创新”绝非“量”的增加和“技”的精绝;创新一定与价值观的持续呈现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线性活动”相关。

“当代性”于我们来说至少需“跳出专业看专业”。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健

2009年12月30日

-----------------------------------------------------------------------

当代艺术之浅言简说

冯峰和卢麃麃近日在校外举办了一个展览,属“当代艺术”之范畴。

所谓“当代艺术”,原是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对绘画所不能涵盖,但又主要是用视觉艺术(也包括听觉、行为等)形式表现的一种艺术活动的泛称。但是,实际上称谓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则不断地在游走变化。到了现在,一些架上绘画也又归划成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所以,不妨把“当代艺术”看成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也可以按中国的现实,把反映当下现实的一些艺术作品泛称为当代艺术。这样就能避开一些语言文字上的纠缠,也避免总拿西方的标准说事。因为用西方的标准套中国的现实,总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况且,学术理论上的问题,总是肯定了又否定,否定了又肯定,此一时,彼一时也。

不过,无论概念和内容怎样模糊,范围如何宽大,若要称之为“当代艺术”,则一定还是应该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评估体系一定对它失去了作用。或者,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必须具有明确干预和批评现实的精神,其思想大于审美。而且,思想的深刻性极其重要。否则,批判如若不是愤青式的激昂与肤浅,就是痞子式的油腔与滑调,再就是——皇帝的新衣。

因此,从事当代艺术工作的人,实际上应该属于对当代社会具有非常责任心的一类人。他们的行为甚至包含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因素。仅仅是怀着欺世盗名的个人目的从事当代艺术,就很容易成为跳梁小丑。

这是因为当代艺术的舞台设在巨大的社会场景之中,不是一张纸、一块布、一团泥的个人范围和境界。

根据这样的认识准则看冯峰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我们就可以基本认定冯峰是一个真心从事当代艺术工作的人。而且冯峰从事的当代艺术活动中,具有一种可以称为“学院派”的精神。我说的“学院派”就是指有些“书生意气”——可能批判现实的锋芒不算尖锐,但作者心底良善、正直,有公心、具涵养、讲美感。既对社会怀温良之心,也求自己有俭让之行。这样的当代艺术是显得温和,战斗性不强,但更为目前中国社会所必须。因为痞子已多,愤青且易。能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份平常良知,又能主动把这一份平常良知注入社会的当代艺术应该更合当代艺术的主旨——一种近乎“志愿者”的工作精神,而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再创新高。

这次由学院美术馆主办的“当代——在艺术与设计之间”展览,是冯峰与黄小鹏两位老师合作进行的一个有关当代艺术问题的科研项目,其中还有研究生参与。但展出只是项目中的第一个部分或步骤。至于展览如何、意义如何、深度如何、思想性如何,都是“现在进行时”——有待于大家的参与与评论。因为,前面已提到,当代艺术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功能,而批评现实就肯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相对封闭的个人情感表达和个性审美。

因此,开放就意味着可以容忍更多人群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自由介入,从而形成互动,而互动又是当代艺术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借用媒体的传播能量促进互动,更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必要环节,可惜这在中国还很难。

对学院美术馆而言,主办冯峰、黄小鹏二位老师和研究生的这样一种展览,还是第一次。故我们不能不持小心翼翼的态度,当然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我们也认为对当代美术教育而言,似乎也不能采用“鸵鸟”政策,对“当代艺术”不视不见,或者愚蠢地把“当代艺术”定格在西方,成为西方人的艺术特权,就像过去一度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权一样。

那么,“当代艺术”不能在中国由我们自己赋予积极、正面的作用吗?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王 见

2008.12.28

艺术家介绍:

作品欣赏:(点击进入展品页面)

展览周边: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间展》研讨会详细信息

进入了解详细信息

上一条:故宫珍藏经典书画复制作品展(2009-12-31) 下一条: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汇报展(2009-12-16)

关闭

 Top